高分Essay写作几步可以完成?
发表时间:2020-05-20 16:17:26 作者:zhangxin 阅读:96次
现在大部分的网课都结束了,大概进入了essay/考试季,是不是有很多小伙伴一样不喜欢/也不知道如何构思一篇essay,今天小编就以自己的经历为例,手把手教大家essay怎么写!
留学essay写作
01.动笔之前
-构思topic
这个过程实际上可以贯穿整个学期,从第一堂课开始,老师讲到的第一个topic就可能会是你的切入点,这就意味着每一节课的reading都要读一遍。
不过并不是必须读完,可以选取一部分粗略浏览,因为老师贴出来的reading很大程度上会解决“是什么”的问题,从而对topic有一个整体的把握。
在明白了“是什么”之后,不论是老师讨论谁的理论和方法,都可以在脑海里快速抓取信息,从而加深理解。
我习惯在听课时就会常常联系自己本身的经历和想法,如果有好的点子就随手写下来。在课堂结束后有很多问题会迎刃而解,其他的没有解决的问题就可以留到课下问老师。当老师觉得你的问题有价值的时候,topic就有了!
构思topic最重要的一定是兴趣,兴趣,兴趣!如果你不感兴趣,又如何能在浩如烟海的reading里读下去并且产生新的思考和理解呢?
这个看似麻烦的过程,拆分到每周也就不到一两个小时:浏览reading花费30min,课下问问老师最多20分钟,最后结合自己的经历坐在位子上思考可行性。
但如果把这个过程完全放在期末,就会冗杂在一起。我的习惯是大概在6-8周课之后,就会基本定下自己想要写的内容,接下来针对性的读reading,继而开始动笔。
-如何读reading
我的习惯是先Google Scholar然后再回归老师的reading,许多人和我刚好相反,当然这取决于你的个人习惯!
我习惯于先Google是因为我的习惯是从定义和框架入手,而这些内容大部分会出现在Wiki或者词典,个人主页当中。
这个阶段的关键内容是寻找基础定义,例如常常出现的词,短语,缩写,和big name,去查找他们的渊源和定义以及代表作和理论。这里能解决对背景熟悉度的问题。
第二个阶段是去找这个方向的基础理论。
每一个学科都有自己的基础理论,其中很大一部分会在课堂上涉及到,但是具体的细节以及理解,都是这个阶段要做的事情。
在这个阶段会看到很多神仙吵架的事情发生,A说B不对,B说A欠考虑……我们要做的事情是先搞清楚A和B到底是在干嘛,之后再来“观战”,理解A和B吵架的理由(也就是他们各个理论的不足之处)。
第三个阶段就是找与你的topic相关的research。
这个就比较简单了,因为有了前两个阶段的铺垫,你就会很好地把握big name、基础理论和学科的内在逻辑。
这时候要做的就是直接搜关键词,然后记住相关paper的方向和实验/讨论过程了。
在这3个阶段的实践中,最重要的其实不是如何读reading,而是如何找reading。能读到一本好的reading,可以省下大把搜索,浏览,精读的时间。
我的习惯是先从词典和百科入手,例如牛津词典和学科的Wiki,还有《The Encyclopedia of…》《The Oxford handbook of…》,《The Introduction of…》,《A Brief History of…》等等一看就是教材式的书。
之所以推荐教材类,是因为它们一般会涉猎到所有基础理论,包括简明的介绍、各个理论之间互通有无的逻辑关系。基本上一本下来,就能把一个领域了解的差不多了~
02.动笔时
-提纲和reference库
很多小伙伴喜欢边写边读reading,但是我更习惯于读完reading后画好提纲,然后一气呵成,码成字。我的方法仅作参考~
我会在完成第一部分的步骤之后,整理出可以使用的理论和quotation。可以是一个电脑文件夹,可以是一个Notability的文档,也可以是纸质的摘抄,但无论如何,把每一篇essay的资源都整理到一个地方。
之后开始准备整篇文章的逻辑链:从第一句话开始,按每段分开,又从每段中单独画出逻辑链,在这逻辑链中运用到哪个人的quotation就写上,reference也标明,以免之后忘记这是哪里来的。
基本上essay的每一段,我都会几乎准备和essay长短差不多的提纲,来时刻提醒自己逻辑链和reference最合适的位置。
例如在一篇3000字的essay中,我可能准备了20页的笔记和5页的提纲。听起来虽然很多,但是在熟练后的实际操作大约只需要2-3天,再把提纲码成字大约只要一天半左右。
另外就是准备一个自己能快速查找的reference库,比如你读过的reading合集,或者你做笔记的reading合集,都放在一个地方进行快速查找。
我的习惯是利用Mac的便签功能,因为面积小,而且能够快速翻动查找和排序,这样一旦有谁的名字或者年份记不住,直接往下拉就可以查找。
当然另外一个好处就是,写完essay后整理reference的时候直接复制粘贴,检查格式就好,不用再一个一个找,甚至会有遗漏发生了!
-只写紧密相关的东西,提高上下行文关联
一定要只关注在与文章或论点相关的内容,利用cohesion和coherence提高逻辑链和readability。
其实我是个逻辑链会出错的惯犯,所以才慢慢摸索出先画提纲再码字的习惯。
把所有内容画到一张纸上,边边角角填充细节后再进行润色,这样的好处是,在码字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对逻辑链的又一次思考。
一旦有出现逻辑链不够严密的地方就会立刻进行调整,比如用词从will be变成may,或者本以为确定的一项结果,变成多个潜在possibility之一。
当出现问题时,我会先在提纲上进行修改,然后修改细节,再放进文章框架里看看是否符合,最后再码成字。
对于提高readability的一个很好用的工具就是善于利用cohesion和coherence。
很多小伙伴在刚开始学习学术写作的时候都有学过,但是真正用到写作当中是天马行空的。
简单的替换几个同义词并不能高效的提高readability。我通常会利用我的逻辑大图,在段落之间进行correlate,这样既能点题,又能显得上文“不是无用功”。
千万不要简单找几篇文章或结果罗列上去,而要进行仔细筛选和思考(虽然我可能并没有哈哈)。
03.写完后
-Reference
最重要的就是检查reference!Plagiarism在各个学校几乎都是0容忍,学术圈如此,essay更是如此。所以一旦reference出错,分数就会大打折扣。
当然遇到好心的老师会在评语里告诉你如何修改,并且适当的扣几分。但这只是在你有小问题的情况下,例如遗漏了页码,或者忘记标年份等。
一旦有内容上的出错,比如忘记加reference、或者quotation没有来源……那麻烦就大了!
-Proofreading
写完essay后,最重要的就是proofreading。
我的习惯是写完essay、整理好reference之后,把essay扔在别处几天。在这期间,完全不要想essay的事情。
过几天之后,再次重读essay。这时候要尽量以一个outsider的角度重新看自己写的是什么,是否能看懂,逻辑链是否完整,解释的是否清晰,举例是否合适,reference有没有漏掉。